首页>投资者教育网站>理财知识>新手入门

人生的棉花糖时刻,你拥有了吗?

投稿专家: 时间: 2024-12-03

1968年,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歇尔(Walter Mischel)邀请了32名3至5岁孩子参与了一个甜品实验。

实验之初,在每个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一块棉花糖或其他喜爱的零食甜品。同时告知孩子们,可以选择马上吃掉面前的甜品,但如果能等一会儿(大约15分钟左右),不仅可以吃掉面前的甜品还可以获得另一块同样的甜品。即等待15分钟后可以吃掉两份甜品。

结果,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,大约1/3的孩子等到研究人员返回后才吃掉甜品并且获得了第二份甜品。

在10—20年后追踪研究发现,当年吃到两份甜品的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,自我肯定,充满信心,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,意志坚定,乐于接受挑战,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。

这就是著名的米歇尔实验(Mischel experiment),也叫棉花糖实验。实验所反映和验证的是延迟满足效应(Delayed gratification effect)。

“棉花糖”实验并非只针对小孩子,“人生的棉花糖时刻”对所有人都适用。在《棉花糖实验》一书仲,沃尔特·米歇尔对50多年实验成果的精华进行了汇总,细致讲解了自控力是什么,自控的策略以及自控和失控的生理原理,并告诉人们,延迟满足不仅仅是学会等待或压制欲望,更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、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。

小编摘录了书中的部分章节内容,希望能对大家的投资和生活,能有小小启迪

(以下内容来自《延迟满足》第19章——提高自控力的核心策略与应用)


首先,抵制诱惑很难,因为冲动系统会严重偏向当下:

它会充分考虑当下的收益,低估延迟的未来收益。心理学家已经在人类和动物身上都证明了这种“未来折扣”,经济学家也通过简单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演示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戴维·莱布森正在和我一起开展研究工作,他使用模型解释了这样一个问题:虽然他很想定期健身,但为什么总是去不了健身房。为了用模型演示这个折扣,莱布森为每一项行为赋予了一定的价值,痛苦或努力用负数表示,收益用正数表示。

莱布森这样解释他的拖延症:他可以通过今天健身(努力成本是—6)得到延迟的健康收益(对他而言,未来价值是+8)。对于和莱布森具有相同程度的当下偏好的人们来说,今天健身的净收益为:-6 + ½[8]=-2。在这一等式中,因为存在对未来的自动低估,未来价值+8被打了对折,因此他在今天健身的净收益为-2。相比之下,明天健身的努力成本为-6,延迟收益为+8,但是由于二者都是未来价值,因此都会被打个对折:½ +[-6+8]=+1。对莱布森而言,延迟去健身房带来的净价值是+1,要高于今天去健身带来的净价值-2。因此,他很少去健身房。对于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不仅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,而且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活动也存在差异,比如你可能会虔诚地坚持健身,但总是避免打扫衣柜。

情绪型大脑倾向于高估当下的收益,大大低估延迟的收益。鉴于这一特点,如果我们想要实施自控,需要怎么做呢?我们必须通过“冷却”现在和“加热”未来的方式扭转这个过程。学龄前儿童已经成功地向我们展示如何做到这一点:通过增加物理距离来冷却当下的诱惑。他们把盘子推到桌子的另一端,坐在椅子上把脸扭到其他方向,通过一些想象制造有目的的分心。无论使用哪种方式,他们都会在心里牢记自己的目标——两块棉花糖。

 

基本原则:冷却“现在”,加热“未来”

不论多大年龄,自我控制的核心策略都是冷却“现在”,加热“未来”——把面前当下的诱惑推向遥远的时空,在脑海中把遥远的后果拉近。我和同事们以前开展的戒烟和节食的实验都证实了这种策略的效果。当我们提示参与者关注“未来”和饮食的长期后果(“我可能会很胖”)时,从他们的感受和对大脑的活动记录来看,他们对食物的渴望确实减少了。同样,当老烟枪关注“未来”和吸烟的长期后果(“我可能会得肺癌”)时,他们对烟草的渴望也会减少。如果关注“现在”和当下的短期效果(“感觉会很好”),当然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:无法拒绝对烟草和食物的渴望。

 

“如果—就”计划:自我控制的自动化

如果我们想实施自我控制,就必须找到方法让冷却系统在需要时自动激活,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准备,否则这是很难实现的。在生活中使用“如果—就”实施计划已经帮助很多成年人和儿童控制了自己的行为,效果比他们自己想象的更加成功。如果我们将这种精心排练的计划用对地方,自控反应就会被与它联结的刺激物自动引发(“如果我走近冰箱,我就不开门”“如果我看到酒吧,我就穿过马路到另一边”“如果早上7点闹钟响了,我就去健身房”)。我们排练和实践的次数越多,这一实施计划就会变得越自动,就可以从努力控制中去除努力。

 

找到“如果—就”计划的“如果”

如果你希望控制自己的某些冲动反应,创建“如果—就”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触发这些冲动反应的“热点”。识别我们自身的“热点”的一个方法就是记录我们每次失控的瞬间,对于拒绝敏感的比尔来说,激怒他的一个特别烦人的情境就是:早餐时他觉得妻子宁愿看报纸,也不理会他。比尔就可以针对这个情境来练习实施计划:每次妻子把头转向报纸头条时,他就马上启动一个冷却策略来分散注意力,比如在心里从100开始倒数,直到平静下来,就能抑制可能产生的破坏性爆发。之后他还可以替换其他建设性方案(“请把报纸里的商业版交给我”)。

 

自我疏离:走出自我

尽管我们找到了最好的自我控制计划,愤怒、焦虑、被拒绝的痛苦和其他负面情绪仍是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,比如在与伴侣或配偶共同生活多年后却被对方抛弃后的心碎。许多受到这种伤害的人都会不断重温他们的痛苦经历,增加了自己的悲伤、愤怒和怨恨,然后更深刻地压抑自己。随着他们压力的增加,冲动系统会变得更加主动,甚至破坏冷静系统,并触发一个恶性循环:压力增加→冲动系统主导→负面情绪→长期痛苦→抑郁加深→失去控制→慢性压力→有害性不断增加的心理和生理后果→更大的压力。

为了摆脱这一循环,我们在看待自我和世界时可以暂停这种习惯性的自我沉浸视角。当你再次审视这段痛苦的经历时,不要通过自己的眼睛,而是把自己想象成墙上的一只苍蝇,正在从远处观察发生在第三方身上的事情。这种视角上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对自身经历的评价和理解。[8]通过增加你与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,可以减少压力,冷却冲动系统,并利用前额叶皮质来重新评估发生的事情,这样你就可以看透它,结束它,再往前迈一步。

在投资中,“延迟满足”也很重要。杰夫·贝佐斯(Jeff Bezos)曾经给巴菲特打电话,问他为什么别人不像他一样简单地投资。巴菲特回答说,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。

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巴菲特的经典名言,“慢慢变富”其实正是一种“延迟满足感”。而他的长期合伙人查理·芒格同样也说过,伟大的投资需要迟来的满足感,等待对投资者有帮助,很多人只是等不起。如果你没有那种满足感迟一些到来的基因,就得付出很大努力克服自己的不满。这种等待并非僵化死守,而是在尊重市场、敬畏市场的前提下,顺势而为,谋定而动,虽然外界的一切都有可能变化,但个人才是行动主体,我们自己决定了什么时候按响铃铛。

正如作者在书的结尾所写:

如果要我从自控力研究中总结一个终极概念,我想起了笛卡儿的名言,因此我会将其总结为“我思故我在”。关于精神、大脑和自我控制的发现又让我们从这一观点出发,并将其转变为“我思,故我可变”。通过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,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感受、行为、成为什么样的人。如果这引出了另一个问题——“我真的能改变吗”,我会用乔治·凯利对病人说的话来回答。他的病人曾经不停地问他,他们是否还能重拾对生活的控制,他直视着他们的眼睛说:“你愿意吗?”

(资料参考:沃尔特·米歇尔,《延迟满足》。作者系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,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,棉花糖实验之父。自1962年起,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开始进行棉花糖实验,实验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,预测出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日后生活幸福与成功的相关性。于197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“杰出科学贡献奖”。)

 

风险提示

文章涉及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我们对当前时点的看法,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,所涉观点和判断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。本文仅用于沟通交流之目的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

首页>投资者教育网站>理财知识>新手入门

人生的棉花糖时刻,你拥有了吗?

投稿专家: 时间: 2024-12-03

1968年,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歇尔(Walter Mischel)邀请了32名3至5岁孩子参与了一个甜品实验。

实验之初,在每个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一块棉花糖或其他喜爱的零食甜品。同时告知孩子们,可以选择马上吃掉面前的甜品,但如果能等一会儿(大约15分钟左右),不仅可以吃掉面前的甜品还可以获得另一块同样的甜品。即等待15分钟后可以吃掉两份甜品。

结果,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,大约1/3的孩子等到研究人员返回后才吃掉甜品并且获得了第二份甜品。

在10—20年后追踪研究发现,当年吃到两份甜品的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,自我肯定,充满信心,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强,意志坚定,乐于接受挑战,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。

这就是著名的米歇尔实验(Mischel experiment),也叫棉花糖实验。实验所反映和验证的是延迟满足效应(Delayed gratification effect)。

“棉花糖”实验并非只针对小孩子,“人生的棉花糖时刻”对所有人都适用。在《棉花糖实验》一书仲,沃尔特·米歇尔对50多年实验成果的精华进行了汇总,细致讲解了自控力是什么,自控的策略以及自控和失控的生理原理,并告诉人们,延迟满足不仅仅是学会等待或压制欲望,更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、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。

小编摘录了书中的部分章节内容,希望能对大家的投资和生活,能有小小启迪

(以下内容来自《延迟满足》第19章——提高自控力的核心策略与应用)


首先,抵制诱惑很难,因为冲动系统会严重偏向当下:

它会充分考虑当下的收益,低估延迟的未来收益。心理学家已经在人类和动物身上都证明了这种“未来折扣”,经济学家也通过简单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演示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戴维·莱布森正在和我一起开展研究工作,他使用模型解释了这样一个问题:虽然他很想定期健身,但为什么总是去不了健身房。为了用模型演示这个折扣,莱布森为每一项行为赋予了一定的价值,痛苦或努力用负数表示,收益用正数表示。

莱布森这样解释他的拖延症:他可以通过今天健身(努力成本是—6)得到延迟的健康收益(对他而言,未来价值是+8)。对于和莱布森具有相同程度的当下偏好的人们来说,今天健身的净收益为:-6 + ½[8]=-2。在这一等式中,因为存在对未来的自动低估,未来价值+8被打了对折,因此他在今天健身的净收益为-2。相比之下,明天健身的努力成本为-6,延迟收益为+8,但是由于二者都是未来价值,因此都会被打个对折:½ +[-6+8]=+1。对莱布森而言,延迟去健身房带来的净价值是+1,要高于今天去健身带来的净价值-2。因此,他很少去健身房。对于成本和收益的衡量不仅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,而且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活动也存在差异,比如你可能会虔诚地坚持健身,但总是避免打扫衣柜。

情绪型大脑倾向于高估当下的收益,大大低估延迟的收益。鉴于这一特点,如果我们想要实施自控,需要怎么做呢?我们必须通过“冷却”现在和“加热”未来的方式扭转这个过程。学龄前儿童已经成功地向我们展示如何做到这一点:通过增加物理距离来冷却当下的诱惑。他们把盘子推到桌子的另一端,坐在椅子上把脸扭到其他方向,通过一些想象制造有目的的分心。无论使用哪种方式,他们都会在心里牢记自己的目标——两块棉花糖。

 

基本原则:冷却“现在”,加热“未来”

不论多大年龄,自我控制的核心策略都是冷却“现在”,加热“未来”——把面前当下的诱惑推向遥远的时空,在脑海中把遥远的后果拉近。我和同事们以前开展的戒烟和节食的实验都证实了这种策略的效果。当我们提示参与者关注“未来”和饮食的长期后果(“我可能会很胖”)时,从他们的感受和对大脑的活动记录来看,他们对食物的渴望确实减少了。同样,当老烟枪关注“未来”和吸烟的长期后果(“我可能会得肺癌”)时,他们对烟草的渴望也会减少。如果关注“现在”和当下的短期效果(“感觉会很好”),当然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:无法拒绝对烟草和食物的渴望。

 

“如果—就”计划:自我控制的自动化

如果我们想实施自我控制,就必须找到方法让冷却系统在需要时自动激活,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准备,否则这是很难实现的。在生活中使用“如果—就”实施计划已经帮助很多成年人和儿童控制了自己的行为,效果比他们自己想象的更加成功。如果我们将这种精心排练的计划用对地方,自控反应就会被与它联结的刺激物自动引发(“如果我走近冰箱,我就不开门”“如果我看到酒吧,我就穿过马路到另一边”“如果早上7点闹钟响了,我就去健身房”)。我们排练和实践的次数越多,这一实施计划就会变得越自动,就可以从努力控制中去除努力。

 

找到“如果—就”计划的“如果”

如果你希望控制自己的某些冲动反应,创建“如果—就”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触发这些冲动反应的“热点”。识别我们自身的“热点”的一个方法就是记录我们每次失控的瞬间,对于拒绝敏感的比尔来说,激怒他的一个特别烦人的情境就是:早餐时他觉得妻子宁愿看报纸,也不理会他。比尔就可以针对这个情境来练习实施计划:每次妻子把头转向报纸头条时,他就马上启动一个冷却策略来分散注意力,比如在心里从100开始倒数,直到平静下来,就能抑制可能产生的破坏性爆发。之后他还可以替换其他建设性方案(“请把报纸里的商业版交给我”)。

 

自我疏离:走出自我

尽管我们找到了最好的自我控制计划,愤怒、焦虑、被拒绝的痛苦和其他负面情绪仍是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,比如在与伴侣或配偶共同生活多年后却被对方抛弃后的心碎。许多受到这种伤害的人都会不断重温他们的痛苦经历,增加了自己的悲伤、愤怒和怨恨,然后更深刻地压抑自己。随着他们压力的增加,冲动系统会变得更加主动,甚至破坏冷静系统,并触发一个恶性循环:压力增加→冲动系统主导→负面情绪→长期痛苦→抑郁加深→失去控制→慢性压力→有害性不断增加的心理和生理后果→更大的压力。

为了摆脱这一循环,我们在看待自我和世界时可以暂停这种习惯性的自我沉浸视角。当你再次审视这段痛苦的经历时,不要通过自己的眼睛,而是把自己想象成墙上的一只苍蝇,正在从远处观察发生在第三方身上的事情。这种视角上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对自身经历的评价和理解。[8]通过增加你与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,可以减少压力,冷却冲动系统,并利用前额叶皮质来重新评估发生的事情,这样你就可以看透它,结束它,再往前迈一步。

在投资中,“延迟满足”也很重要。杰夫·贝佐斯(Jeff Bezos)曾经给巴菲特打电话,问他为什么别人不像他一样简单地投资。巴菲特回答说,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。

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巴菲特的经典名言,“慢慢变富”其实正是一种“延迟满足感”。而他的长期合伙人查理·芒格同样也说过,伟大的投资需要迟来的满足感,等待对投资者有帮助,很多人只是等不起。如果你没有那种满足感迟一些到来的基因,就得付出很大努力克服自己的不满。这种等待并非僵化死守,而是在尊重市场、敬畏市场的前提下,顺势而为,谋定而动,虽然外界的一切都有可能变化,但个人才是行动主体,我们自己决定了什么时候按响铃铛。

正如作者在书的结尾所写:

如果要我从自控力研究中总结一个终极概念,我想起了笛卡儿的名言,因此我会将其总结为“我思故我在”。关于精神、大脑和自我控制的发现又让我们从这一观点出发,并将其转变为“我思,故我可变”。通过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,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感受、行为、成为什么样的人。如果这引出了另一个问题——“我真的能改变吗”,我会用乔治·凯利对病人说的话来回答。他的病人曾经不停地问他,他们是否还能重拾对生活的控制,他直视着他们的眼睛说:“你愿意吗?”

(资料参考:沃尔特·米歇尔,《延迟满足》。作者系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,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,棉花糖实验之父。自1962年起,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开始进行棉花糖实验,实验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,预测出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日后生活幸福与成功的相关性。于197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“杰出科学贡献奖”。)

 

风险提示

文章涉及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我们对当前时点的看法,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,所涉观点和判断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。本文仅用于沟通交流之目的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

系统繁忙,请稍后再试!